臨潁南街村集團方便面生產線。(資料圖片)記者 焦海洋 攝
記者 張曉甫
一座中原小城,與食品結下不解之緣。食品企業擁有世界500強和國家級、省級食品工業百強企業及一大批本土民營企業,助力全省萬億級食品產業發展;食品產業打造從肉類和面制品加工到包裝材料、冷鏈物流、連鎖商業、國際貿易、寵物經濟等全產業鏈條,形成完善豐滿綠色食品產業生態;食品展會從中原食品節升級為中國(漯河)食品博覽會,成為國內食品行業頂級盛會;城市發展從首家中國食品名城到建設現代化食品名城……我市深耕食品主業,堅持創新引領,狠抓產業升級,持續引爆“舌尖變革”,全市食品產業規模已達2000億元,占全省的1/5、全國的1/50,成為河南省萬億級食品產業集群的重要支撐和全國主食產業化工程示范市。
煉強創新內核
記者走進河南中大恒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展廳,看到五顏六色的玻璃瓶裝滿了各種植物提取色素。“我們公司是國內外上百家知名企業的優選供應商,目前可以生產35種天然色素,涵蓋天然色素的全色系產品。”公司研發人員告訴記者,作為國內較早提取植物天然色素的企業之一,中大恒源與知名院校合作建設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擁有60多項自主核心發明專利,梔子黃、姜黃色素產量及銷量位居全國第一,并出口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
中大恒源成為“專精特新”企業,是我市多年創新驅動引領食品企業進軍農產品精深加工高技術、高附加值領域的結果。2017年9月,我市建立了旨在服務中小企業科技創新的食品產業公共研發平臺。經過5年的不懈努力,2022年9月,食品產業公共研發平臺正式升級為中原食品實驗室。
中國農業大學、鄭州大學、河南大學等6所國內知名院校成為共建單位,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營養與健康研究院院長任發政擔任實驗室主任。我市高度重視食品產業科技創新,將中原食品實驗室作為“一號創新工程”,舉全市之力高標準建設。實驗室實行“1+6+N”組織建設模式,明確食品產業六大發展方向,實行“1+1+2+M”人才工作運行模式,組建了13個創新團隊,匯聚了一批高端創新人才。目前,中心實驗室專屬1.2萬平方米的新研發大樓建成投用,配套園區擁有21條中試生產線,第一批5000萬元儀器設備已到位,8000平方米省級中試基地、1萬平方米孵化中心投入使用。
“未來幾年,中原食品實驗室將堅持‘傳統食品升級+未來食品布局’雙管齊下、‘服務+創新’雙輪驅動,全面提升食品產業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完善組織架構,精準對接企業需求,協同推進‘卡脖子’技術攻關,加快推動科研成果轉化,為促進河南省萬億級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任發政院士表示。
2021年,我省提出了“十大戰略”部署,創新驅動成為“十大戰略”之首。我市搶抓這一發展先機,將中央、省關于創新的一系列部署要求細化為緊貼實際、操作性強的具體措施,大力實施創新“十大工程”,深化“八大行動”,狠抓項目建設和專業園區、規上工業企業、骨干企業、“小升規”等,在全省首創“九條標準”建設創新型示范園區,在全省率先開展創新生態評價,為構建一流創新生態繪出路線圖、制訂任務書。
“去年全市財政科技支出11.2億元,較2021年增長34.9%。目前,已匯聚11名院士、13個國家杰青和長江學者科創團隊,先后引進金融高管、名醫名師等各類人才3700余人。”市科技局局長效國強告訴記者,2022年,我市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覆蓋率達70%以上,位居全省第一。當年,我市技術合同成交額同比增長58.1%,超過前五年技術合同成交額的總和。目前,我市共建成市級以上食品研發平臺79家,其中國家級1家、省級24家;建成3家市級食品公共創新平臺、11個博士后工作站。僅2022年,我市就新增各類省級以上研發平臺載體28家,完成省定目標任務的156%。
完善食品生態
一粒小麥從郾城區16萬畝高標準優質專用小麥生產基地出發,到雪健面業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變身為面粉、面條;有的面粉在園區拐個彎,到漯河聯泰食品有限公司,經過精深加工成為一包包蝦條;有的小麥則變身淀粉,為雙匯集團肉制品加工提供重要原料。通過漯河食品電子商務產業園,小麥、面粉、淀粉、面條、蝦條走進千家萬戶。從田間地頭到廚房餐桌的農業全產業鏈鏈條每向前延伸一段,產業價值就翻一番,農民收入也增一倍。
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河南代表團審議時指出,延伸糧食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市委、市政府深入研究這一重要論述,相繼提出了推進“三鏈同構、農食融合”、實施“六個打通”的發展策略,將“延伸糧食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的重大要求,細化為47條具體工作舉措,用系統觀念打破三次產業界限,著力構建“1+8+N”現代產業體系,圍繞食品主導產業延鏈、補鏈、強鏈,打通食品產業與裝備制造業,培育食品機械產業;打通食品產業與造紙等產業,發展食品包裝產業;打通食品產業與生物醫藥產業、鹽化工產業,培育高端、綠色食品添加劑產業;打通食品產業與物流產業,發展以冷鏈物流為重點的食品物流產業;打通食品產業與動物飼料產業,發展寵物食品產業。
臨潁縣南街村集團依托方便面等產品,聚集了種子研發、糧食生產、倉儲、精深加工等產業,上下游積聚成鏈。“我們一年使用面粉9萬多噸,由上游種糧大戶、合作社、種子公司、南街村面粉廠組成的聯合體專供,確保面粉和下游方便面品質。”南街村集團方便面廠相關負責人表示,得益于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三鏈同構”,南街村打造了從田間到餐桌的逐級訂單供應鏈,還構建了功能完善的電商和物流配送體系。
目前,我市肉類加工、糧食加工、飲料生產、果蔬加工四大產業集群規模持續壯大,全市規模以上食品工業企業達197家,食品企業年營業收入超600億元的1家、超50億元的2家、超20億元的1家、超億元的30多家,食品產業生態初步形成了產業之間鏈鏈相通、要素之間環環相扣、利益共同體相互賦能、抗風險能力全面提升的喜人局面。
升級展會平臺
食博會從2003年首屆的191個展位,發展到今年的展覽面積6.5萬平方米,折合國際標準展位2500個,預計不少于160家國內食品百強企業和知名品牌企業參展。盡管展位數量一再增加,但最近幾年的食博會仍舊是“一位難求”。
食博會為何具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從專家云集的高峰論壇到求真務實的貿易采購洽談會,食博會的經貿活動更加豐富、市場化運作更加鮮明。展示自身形象,洽談業務合作,交流行業信息……不同類型的相關企業都能在食博會上有所收獲。
隨著會展經濟的升溫,打造食博會升級版、推進食博會市場化改革勢在必行。第十三屆食博會主辦方與慧聰網合作首次嘗試了“互聯網+展會”的全新模式,傳統展會的展位展示、促銷、洽談、交易都可以同時在網上進行。“通過‘互聯網+展會’,我們將展會全方位互聯網化,把不可移動的展會變成可移動的展會,把有時效的展會變成長期的展會。同時,通過大數據的分析,主辦方可以更加了解需要什么樣的參展商和活動,從而優化展會內容,幫助用戶更快成交。”慧聰網產業帶運營與發展事業部總經理姚永超表示。
從第十六屆食博會開始,我市采取市場化運作模式,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政府負責監管,展務工作及多數展會配套活動則由專業公司運營,充分調動企業的參展積極性,有效減少了政府投入,進一步提升了會展實效。
中國食品工業協會會長石秀詩評價第十六屆食博會市場化改革“不是最早的,但力度是最大的”。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李永江說:“漯河食博會的市場化程度已經在全國政府主導型展會中位居前列。這在全國范圍內都是一個創舉。”
第十八屆食博會開啟線上線下聯動模式,舉辦了首屆中國(漯河)線上食博會,從“面對面”到“屏對屏”,實現了實體與云端互動,助推企業加快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在線上食博會場館內,網紅主播拿著飲料、小食品等,講解產品的特點、價格、優惠幅度等,通過手機進行網絡直播帶貨。“50名網紅主播開幕當天直播帶貨6萬多單,銷售額330多萬元。在直播現場,參與直播帶貨的食品企業100多家,現場洽談簽約意向合作企業210家。立足漯河,我們可以把產品賣向全國乃至全球,真正開啟‘天天食博會、天天帶貨節’模式。”線上食博會承辦方——漯河紅人特區5G網紅直播電商帶貨基地運營總監張大剛介紹。
提升城市能級
2021年,我市生產總值增速居全省第一位;2022年,生產總值增速居全省第二位。2022年,我市第一產業增加值166.9億元,同比增長5.4%,居全省第三位;第二產業增加值790.1億元,同比增長7%,居全省第四位;第三產業增加值855.9億元,同比增長3.6%,居全省第三位;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1%,居全省第四位;重點行業中,食品工業增加值增長11.7%,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4.7%。
在全國各地“拼經濟”“加速跑”的當下,依靠食品產業的能級不斷提升,“漯河速度”持續領跑成為高質量發展熱潮中的一道亮麗風景。
作為全國主食產業化工程示范市,我市已成為全國重要的食品研發基地和食品加工業集聚地,食品產業規模達2000億元,年產銷肉制品680萬噸,日產休閑面制品3500噸,麻辣面制品、肉制品、冷鮮肉單品產量均居全國第一。目前,我市已打造了從源頭到終端,從生產到研發、檢測、包裝、物流、電商、會展的全食品產業鏈。“十四五”時期,我市將聚焦“食品城”“食品+”“食品云”“食品安”“食品冷鏈”“食品數智化”,全面構建完善的食品產業生態,持續擦亮中國食品名城金字招牌,打造全國一流、世界有影響力的現代化食品名城。
責編:瘦馬 編審:陳向黨 終審:汪中東